發布日期:2018-07-14 11:12:00來源:簡信瀏覽量:
發送短信的人越來越少,短信會退出歷史舞臺嗎?
隨著移動網絡不斷發達,終端快速普及,在OTT應用(OTT 是“Over The Top”的縮寫,是指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的沖擊下,很多原有的短信用戶被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分流,短信業務持續萎縮。
根據工信部相關數據統計,繼2014年大幅度下滑后,2015年除夕的短信量下滑趨勢仍在繼續,來自中國電信的數據顯示,除夕短信峰值業務量與2014年同比下降31.97%。而據三大運營商2015年一季度財報披露,OTT業務對傳統通信業務的替代作用繼續加深,三家公司語音和短信業務繼續下滑。
那么,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言,短信這種曾經的主流通訊方式已經沒落,甚至將退出歷史舞臺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且看短信方式的“獨門絕技”
筆者認為,短信式微不假,但是如果就此認為短信沒有用了,甚至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了的說法,顯然有失偏頗。筆者在這里拋磚引玉,簡單探討下短信方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開展移動營銷時的獨特魅力。
首先,在眾多的推廣方式中,只有短信可以讓企業跟用戶建立長久聯系,知道用戶是誰,并且隨時隨地都能找得到。
我們知道,企業通過開展營銷推廣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兩種:點到為止的品牌傳播,以及需要持續保持溝通的深度傳播。不同的目的,決定了企業需要選擇不同傳播介質(平臺)以及營銷手段。如果企業只是為了廣而告之,那么大可根據自身特點并結合宣傳費用合理選擇;但如果不僅是為了吸引用戶關注,建立聯系,還要通過后續的持續溝通來產生效益的話,那就要綜合考量各種營銷方式的不同了。
傳統的電視、廣播、平面媒體,都是一對多的宣傳方式,有錢的企業輪番轟炸,混個臉熟;錢少的企業找找存在感,說明曾經來過,至于最終是哪些用戶關注了企業,就不得而知了。而隨著微博、微信、APP等互動方式的出現,各種二維碼掃碼送禮齊上陣,企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忙得不亦樂乎,貌似粉絲用戶千千萬,實際的傳播效果卻往往不盡人意。
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企業根本不知道具體是誰在通過電視、廣播、平面媒體關注自己,而即使是微博、微信、APP,企業所獲得也只是一個虛擬的用戶名,一方面這些“用戶”可能即使關注了,也不會去打開企業推送的消息。比如微信,將用戶關注的所有訂閱號統一到一起,用戶幾乎都不會點開去看;另一方面,先關注,再取消關注、或者卸載APP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這都導致企業的推送消息閱讀率低,傳播效果差。
那么我們反觀短信方式,作為手機的固有功能,短信基本上是強制閱讀的,相較以上提到的所有傳播方式,短信的閱讀率是最高的。這里以華瑞網研提供的12114信息名址為例,企業如果注冊了信息名址,手機用戶通過短信發送企業的信息名址到12114后,就可以直接獲得企業的微博、微信、微網站、app下載等鏈接,十分方便;同時企業也可以知道是哪個手機用戶通過12114信息名址訪問了我,而且可以通過手機號碼隨時聯系的到,為后續的各種移動營銷創造了可能。
其次,短信雖然基本上都是文字形式,但是從互動功能與形式上,并不輸于其他方式。
現在,很多人提到移動營銷,馬上想到APP、微博、微信、直達號等等, 但實際上,通過短信,依然可以簡單便捷地將現有主流的優惠劵、搶紅包、競猜、投票、秒殺等主流營銷方式移植過來。比如華爾街英語就長期利用信息名址“WSE”贈送優惠券的方式進行各種促銷活動,收集了大量優質意向客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所以筆者認為,涉及到像投資理財、賣房賣車、藝術品收藏、高檔酒類、出國留學、教育培訓等屬于單筆大額消費的營銷活動,建立關系只是第一步,后續還需要持續跟進以完成銷售,這種情況就特別適合用短信方式來進行互動。
當然,短信的“獨門絕技”不僅僅是以上兩點,它對那些使用2G網絡及年齡較大的短信依賴人群的固有影響力依然存在;另外,相比很多社交軟件被盜號的情況,短信方式在安全性方面也有其他方式不可匹敵的優勢,這里不再贅述。
物有所歸,各盡其用,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由此可見,雖然短信業務在萎縮,但這并不意味著運營商傳統的短信業務將走向消亡。實際上,短信雖然式微,但依然有其不可忽略的優勢和不可取代之處。短信的歷史還沒有結束,需求仍然存在。對于企業與商家來說,切不可盲目追風,忽略了自己行業的特征而花費不少冤枉錢。
河南省簡信通信工程有限公司
咨詢電話:17637321127 15560107930
售后客服:17637321127 QQ:1069995567